新闻资讯 分类>>
去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我们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
今年夏季,我国电力负荷不断创下新高,7月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受到广泛关注。“现在迎峰度夏基本结束,我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可以说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王宏志说,总体看,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与韧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自主保障能力强。“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我国能源自主供应的‘基本盘’更加稳固、‘含绿量’不断提升。”王宏志说。
运行调节能力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能源储备能力稳步提升,油气“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大电网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
应急支撑能力强。近年来,我国布局建设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建成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气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电力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运行。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绿水青山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不断迸发。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有95%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发布会上的一系列数据,折射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铿锵步伐。
“风电光伏充分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的增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全社会用电量新增部分都是通过‘风吹日晒’获得的。”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说。
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电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蔚然成风。
“‘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王宏志说,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能源转型加速跑,离不开科技创新。“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近30倍。
关于中国能源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以及民营经济的带动,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回应称,“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投资增长势头强劲,“能源蛋糕”越做越大,市场主体更加多元。概括来说,“十四五”期间能源投资呈现出“增速快、结构优、活力强”三个特点:
首先是增速快,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大。能源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带动效应强,我国已经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呈现阶梯式增长,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累计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0%。能源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十四五”以来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6%,特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过20%,这个增速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名列前茅,成为稳增长的强力引擎。
其次是结构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作用大。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占电源投资比重超过80%,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是活力强,对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带动作用大。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年均增长超过15%,规模以上的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能源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能源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说。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发电侧煤电、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用户侧除居民、农业用电外定价全面实现市场化,电力真正成为一种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能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建成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实现了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真正让‘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说。
统计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已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绝大多数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
王宏志表示,“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我们端牢能源饭碗,走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下一步,要全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发布会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域在中西部地区,但负荷中心在东部地区,这对能源资源在全国大范围优化配置提出了很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哪些关键步伐,未来有何规划?”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应询回应表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能源领域的关键落子和生动实践。“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我们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
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基本完备,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场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如今,售电公司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可以“一地注册、全国共享”,节省了大量的经营成本。
三是电力市场规模实现“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连续四年稳定在60%以上,大致相当于我们用的每3度电里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的。